【心得】氣囊內胎,安全保障的新玩意?
這次參加活動拿到由利菱 Go forever 公司提供的內胎,進行登山車 26*1.75 尺寸二代安全氣囊內胎的實測。當拿到產品的時候,氣囊內胎外觀上就像充了氣的內胎,還附了兩個挖胎棒,於是不客氣的去安裝看看,將會測試路感、破胎情形。
氣囊內胎,為內胎放入安全氣囊後在將內胎做接合,拉伸強度與接合前原先強度一樣。其原理為爆胎時氣囊(發泡橡膠)瞬間膨脹,提供所需的支撐力,仍然可維持一段時間騎乘,保護車友安全。
差異:
氣囊內胎有分二、三代
同:
安全性類近、內胎發揮的效用相同。
異:
- 二代破胎後支撐力達 24 小時,三代基本上破完就要補或者換。
- 以產品說明書中身高 188cm / 80kg 騎士測試爆胎後二代能騎最遠距離 18km;三代則 1 公里。
- 二代的氣囊是實心的;而三代的是空心,輕量化為主。
- 二代氣囊內胎與普通市面上的內胎對比,重量相差兩倍。
- 內胎發揮效用超出測試距離建議更換內胎,「如果不是接合處或嚴重破胎的話爆胎後可補胎重複使用」。
實測:
本身自己是公路車騎士,會比較在意重量跟路感;但是騎上登山車我會很在乎是安全感跟平安感。不得不說的是跟市面上的內胎騎起來的路感差異不大,不說也不會知道自己裝的是氣囊內胎,只是騎起來會稍微重拖,對於登山車騎士來說尚可接受。
以往騎公路車有過摔車的經驗,而騎登山車大多騎在坡度 10% 上下的山路,也希望騎登山車下坡破胎了, 也能及時知道破胎了,可以立刻處理,安心很多。(破胎最明顯的是輪胎轉的時候感到壓到異物 ) 氣囊內胎在安全性來說一流,不過價格上一條要價 500 元,值不值得就留待你們決定了。
安裝:
我首先裝了一條在 26 X 1.95 的外胎上,但這是錯誤的做法,安裝前應注意外胎與氣囊內胎尺寸是否相符,氣囊內胎充氣後,靜置48小時,才能達到支撐的效果。當時我裝上的是社團的登山車,結果被不知情的社員借去騎(當時靜置20小時而已)結果就被回報說爆胎了。
氣囊內胎有沒有作用到我不確定,因為外胎跟內胎尺寸不對,在破胎後接合處拉伸強度未必可以承受。破胎的位置在接縫痕跡,安全氣囊結構很大機會被破壞了,據社員回報爆胎時沒有支撐力,破胎破在接縫痕跡,氣囊(發泡橡膠)沒有瞬間膨脹。
後來,我乖乖的裝上合尺寸的外胎,卻發現內胎非常難裝,即使內胎沒有氣,也需要四個人才能把內胎塞進胎唇。這時候就算用挖胎棒輔助也很難裝。
如果過程中發現,裝上後打氣發現無法打氣進去,內胎也無法洩氣,那就是有可能是因為裡面的氣囊膨脹堵住出氣孔。如氣囊未膨脹,可能是因為氣囊壓在出氣孔,建議稍微移動一下氣嘴洩氣,內胎就能順利打氣洩氣了。
意外的是,在放置兩天後內胎卻洩氣了,只好再打氣看看狀況。隔天,沒有洩氣的跡象,至於為何出現這現象留待產品公司解答。
接著我從祥順路騎去心之芳庭測試,基本上平路感覺不大,稍微重拖,但是在祥順路騎久了其實路感分別不大。接著到爬坡,在坡度 5% 或以上會覺得重拖感比較大,因此我會比較建議車友只裝後輪,畢竟後輪破胎的機率大很多。全程來說,以兩倍重量的氣囊內胎爬坡,覺得速度難維持是正常的,時間方面因我騎登山車沒記錄 strava 的習慣,不過大概比起來成績差異不大。
接著我就洩氣來做測試,騎起來明顯感覺到每轉一圈有壓到東西,這是一個指示你要換胎了。在下坡一路滑下去非常穩定,讓我驚訝的是這內胎安全感一流,過彎也可以放心小壓車。不過不建議速度快,畢竟這內胎功能是告訴你破胎了,需要換上新的內胎繼續騎乘。
下滑到最低點的時候,因為內胎還可以讓我維持騎乘 2 小時內的路程,我就一路騎祥順路回程,回程公里數有 15 公里,不得不讚的是即使你忘記帶內胎的話還可以讓你騎回家~當天測試就沒有帶到內胎,但是氣囊內胎讓我很放心的回到家
對於注重安全的車友,記得去看看這產品網頁 http://www.goforever.com.tw/cht/瀏覽更多資訊!